
秋分時節,陰陽相半、秋色平分,呈現一種和緩均衡之美,也引發文人墨客對秋的無盡遐想。以繪畫為載體,充分領略秋分的特質,便會發現其蘊含的生動與豐富。
“雷始收聲”“蟄蟲坯戶”“水始涸”,古人對秋分三候的描述,無不在傳達寒涼將至、萬物閉藏的信號。氣候的變化,也使人對秋有了別樣感懷。在繪畫與詩歌中,文人往往賦予秋或靜寂孤高,或平淡超脫的形象。唐代杜甫《秋興八首》中,楓樹、叢菊、孤舟、蘆荻、漁翁等意象悉數登場,與作者心境相映,為后世秋景畫提供了一種文學呼應。《漁莊秋霽圖》是元代倪瓚的名作,通過“一河兩岸”的構圖營造出遼闊的江面,借助亂石枯樹和遙岑遠岫制造出蕭疏荒寒的情緒空間。然而,這幅畫并非無生氣,多年后作者在該作上題詩,以翠玉之色形容記憶中的秋山湖水。在董其昌《秋興八景圖》中,秋天的冷峻不見蹤影,煥然一派明艷秀潤的氣息。畫家不僅用色彩為畫面增添層次韻律,甚至也在用色彩構圖。畫冊中冷暖色此起彼伏,他以赭石、草綠、花青、胭脂等顏色施予遠山近堤、草木疏林,靈動多姿的秋意之美躍然紙上。節氣周而復始,意味著天地恒常,但人對自然的表現,終歸是隨心而動的產物。
同樣以色彩和諧統一畫面的還有元代趙孟頫的《鵲華秋色圖》,其所追求的平衡之美與秋分的均衡和諧之美不謀而合。畫面中,遠處的鵲華兩山盤踞左右,著花青雜以石青,前景中的小島著以淡花青,不僅在位置上構成三角之勢,也依靠顏色標示三者形式上的內在聯系,共同起到穩定畫面的作用。同時,屋頂、羊群、枯葉、汀渚等事物,巧妙地用紅、黃、褐等色點綴鋪陳,形成總體色彩平衡對應。鵲山一帶為勞作棲居之地,華不注山腳下人煙稀少,二山分立兩側,溫暖與清冷對峙,并以前景中的小島為界,島上樹木疏密相接、青紅交匯,仿佛世間萬物在此歸于和解。此畫作雖不是對秋分節令的描摹,但趙孟頫以秋為題,將季節輪替、宇宙運轉的秩序揭示在觀者眼前。一如秋分均衡中正的從容平淡,趙孟頫能將畫面里種種對立因素和諧地控制在舒緩平靜的節奏之中,也許只有像他這樣在畫法上兼收并蓄的高手方可做到。
秋分時節亦是萬物豐收之時。中西繪畫中有不少描繪秋收之作。唐代韓滉(傳)《豐稔圖》、元代佚名《嘉谷鳴禽圖》等作品,從不同角度展現了“稻谷飄香喜豐收”的景致。尼德蘭林堡兄弟《豪華時禱書》中的“九月”、法國卡米耶·畢沙羅《埃拉尼的蘋果豐收》等作品,通過光與色表達農民豐收的喜悅,展現了秋天富麗繁艷的一面。
如果把對秋景的觀察從宏大全景轉向細微局部,可從《芙蓉錦雞圖》窺見秋的動人之處。畫作中,宋徽宗趙佶用瘦金體書寫的“秋勁拒霜盛,峨冠錦羽雞”點明了時節,“拒霜”是指木芙蓉,秋分時節正是其綻放之時,它連同菊花回應了詩句中對季節的界定。畫面左側伸出兩枝芙蓉,綠葉粉花,繁麗而不張揚。一枝橫向平分畫面,五色錦雞輕盈地落于枝上,尾羽則斜貫右下角,與左下方生出的菊枝形成交叉之勢;另一枝斜向右上方,與錦雞轉頭側目的身姿以及菊枝的走勢構成平行之態;再看枝頭兩簇花朵,引得兩只蝴蝶翩躚而來。在飽含視覺格律的畫幅中,每一物都有另一物呼應,每一動勢都有與之相反的動勢相對照,從中能感受到自然生命的多彩與躍動平衡。
秋分時節,大地開始變得絢麗起來。感受秋的艷麗,不妨走進五代《丹楓呦鹿圖》(見圖)的世界,去聆聽鹿鳴呦呦、楓葉颯颯。在這里,可以感受到秋天最絢爛的一面,楓林紅葉不再是畫面陪襯而成了視覺中心,赭、朱、黃、白、綠諸色也不再各據其位,它們鋪滿畫幅融為一體,這也許是自然原本的狀態,也是秋色平分的另一種表達。
(作者為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)范白丁
編輯:陳燁秋